文:蓝志锋

日前,首相安华接受美国杂志《时代》访问时为政坛抛下一颗震撼弹,为了让炽热的政治氛围冷却,他已经正式邀请伊党加入团结政府。

安华的盛情邀约似乎热脸贴冷屁股,因为伊党没给予明确答案,是加入或拒绝?安华表示,不排除伊党会接受献议加入团结政府。

反而,团结政府的两大成伙伴,行动党和巫统对‘邀请伊党’浑然不知,被蒙在鼓里。公正党自家领袖也显得异常安静;就连伊党自家的中央领袖也未积极回应此事。

朝野政党的冷回应和不回应,显示几种可能性:

(1)此事被视为高度机密,仅有极少数高级领袖参与讨论。

(2)避免‘见光死’,最高领导下达封口令,指示领袖们勿公开讨论此事。

(3)双方还未谈妥合作条件,目前不适合高谈阔论。

安华静悄悄展开合纵连横策略,尝试笼络伊党的招数能否奏效?

以目前的绿潮局势发展、伊党的强势姿态,以及团结政府内的氛围,短期内(未来4年内或本届政府任期内)伊党加入团结政府的可能性不高。

对伊党来说,与团结政府合作不是紧迫和重要的事情,也无需马上处理。

除非安华能满足伊党提出的合作前提。但,安华也提出伊党加入团结政府前,必须接受政府的一些主要政策。这对伊党来说,缺乏“诚意”,因为必须满足条件才能参组政府。

今日的伊党,可以在没有执政中央的情况下继续壮大,他们已经执政四州。

伊党在去年11月大选和今年8月六州选举,凭借绿潮和不满国阵及希盟的情绪不断壮大后,以候任政府姿态准备接管布城。

以慕尤丁为首的国盟曾于去年大选后,婉拒国家元首建议各派组织团结政府的谕令,如今岂会轻易U转立场,加入安华的团结政府呢?伊党也不太可能放低身段,委屈成为团结政府成员。

尽管伊党曾三度在安华的牵引及撮合下,与公正党和行动党于1999年(替阵)、2008年和2013年(民联)合作,对抗巫统/国阵。不过,这都是在不同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下达至的合作,无法与当下政局相提并论。

但是,我也不好把话说死、说满、和说尽。天晓得,某天火箭又来高唱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?

不要拍胸膛保证,火箭都能与巫统合作,没理由不能再次拥抱月亮。不是吗?!

另一方面,团结政府内的东马阵营党魁,民进党主席兼联邦旅游部长张庆信认为,团结政府不需要伊党加入,该党凝重的宗教色彩,没顾虑到马国元种族的风土民情,让百姓感到恐慌。

张庆信从非穆斯林角度出发,不仅代表东马砂拉越和沙巴的非穆斯林土著的心声,也是西马华裔和印裔的意见。

对于刚在六州选举投票支持团结政府的非马来选民而言,安华转身就拥抱伊党,岂不是让选民投了个寂寞?

如今的伊党与希盟和巫统水火不容,双方势不两立,若再结盟,恐怕难有说服力。

不过,曾在5月提出拉拢伊党的火箭元老林吉祥却欢迎伊党,在符合政策条件下,成为团结政府成员。他老人家提出三大合作前提。

首先,伊党必须转变态度,支持国家元首要求大马实现政治稳定和国民团结的呼吁,伊党主席哈迪撤回对林吉祥和行动党所做疯狂和荒谬指控,并且道歉。

第二,伊党国会议员不再渲染种族和宗教问题,以及第三,伊党支持使到大马成为跨种族、宗教、文化和文明对话、谅解、宽容与和谐的世界典范目标。

这三大条件看似简单,却拳拳到肉,若伊党轻易点头同意,难以面对基层保守派的质询。况且,伊党掌握四州政权,设立政治桥头堡,拥有政治资源,就算不反攻布城,也可养精蓄锐,四年后再战布城。

我对安华成功说服伊党加入团结政府的成功率有所保留,因为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条件还未成熟。

团结政府的巫统、行动党和东马砂拉越政党联盟(GPS)对伊党有所保留,权力蛋糕和椅子已不够分,若国会最大党伊党加入,联邦和各州政府的官职该如何洗牌和分配?

有一些观点认为,安华以离间计试图分裂国盟,让伊党和土团党之间互相猜疑。这是走钢索的冒险动作,若不慎处理,分裂的不是国盟,反而是希盟内的行动党和公正党。

火箭和月亮两党的理念、作风和斗争原则皆南辕北辙,彼此对许多重大议题缺乏共识,双方基层和领袖难以接受对方。最终,安华、火箭和蓝眼可能流失更多非巫裔和中间选民的支持。

若伊党继续保持缄默,不回应是否加入团结政府,也不搭理安华伸出的橄榄枝,逐步消耗掉非马来人的耐心。

伊党只需等待,什么都不做,什么都不说,就一直保持沉默,来到关键时刻才说“不与巫统同流合污,不与异教徒合作”能能吸引更多巫裔选民。

最终安华可能两头不到岸!

这边厢,流失非巫裔支持;另边厢,招安伊党不果,收获巫裔选民的算盘又打不响,无法提高政府的马来合法性,最终得不偿失。

安华必须坚持中庸政策,短线的博弈操作不适合当权派。安华与国盟签署《信任与供应协议》(CSA)是另一个更可行,以及门槛较低的方式。拉拢伊党的政治成本太高了。

相关影片:

Author

  • 蓝志锋

    70后,媒体领域工作超过20年。16年任职《南洋商报》与《东方日报》,以及纸媒数码平台,从记者到主管,后为电子新闻主任,拥有丰富的时政新闻采访经验,也曾多次外派他国采访。2017年转战广播领域,参与全马首家中文财经资讯电台CITYPlus的节目和内容制作,并且主持新闻评论节目《主编点新闻》和《主编点头条》。他是《东方日报》、《中国报》、《新生活报》和新加坡《新明日报》专栏作者,也是不同媒体的常客时评员。他相信媒体应扮演第四权角色,参与历史、见证历史,记载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