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蓝志锋

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校举办的“巴勒斯坦团结周”是一项失败的倡议,未能达到预期效果。

尽管教育部的出发点是善良和正面,但这场“挺巴周”从刚开始提出未落地执行,就受到质疑,并且要求教育部重新检讨,因为以巴冲突背后有复杂的历史地理、宗教种族、地缘政治、领土和民族尊严等因素,关系错综复杂,难以短时间内厘清。

教育部长法丽娜的粗线条操作,把自己推向角落,即无法赢得保守穆斯林的认同(认为教育部做得不够,禁止“真主至大”口号,向行动党非穆斯林妥协),也令非穆斯林感到焦虑(伊斯兰圣战士装扮和持玩具枪的暴力渲染事件)。

教育部原本要教导和灌输学生,关于人道主义、人道精神,反压迫与和平的讯息,似乎无法取得成效;反而先看到舆论对国内两大群体(穆斯林与非穆斯林)对“挺巴周”的不同感受,并且激化更多矛盾和对立。

挺巴周的失败主要原因有三:

(1)太仓促,缺乏全盘计划:教育部太匆忙举办,忽略很多细节,导致活动变质,如“伊斯兰圣战士装扮和举枪事件”。虽然教育部较后澄清,该活动不属于“挺巴周”,可是,负面讯息已经流传。这些新闻成了焦点,反而挺巴周沦为配角。

以巴冲突是复杂的区域政治和地缘政治,我们的老师能否中庸,不偏不倚解说吗?若只是向学生灌输单方面讯息是危险的。

(2)低估不同/反对声音:教育部单纯的认为,只要出发点善良,就能获得支持和认同,但,该部缺乏危机管理意识。

教育部面对的反弹,不仅是非穆斯林团体,就连政府内部,以及法丽娜本身公正党的12名国州议员也公开表达担忧,要求教育部三思而后行。发表同样言论的也包括,行动党,还有马华和民政党。

负面的舆论,观点的差异被扩大,最终法丽娜和教育部,乃至政府被迫一起承担责任。

(3)绿潮和政治环境:虽然这是巴以冲突,但是挺巴的朋友在校园内携带玩具枪,引起社会哗然,行动党表示关注,担心暴力元素进入校园。

巫青团和伊青团团长,不约而同举例华小学生也有角色扮演,也有耍刀弄枪,并认为这也是暴力元素。他们质疑,为何只针对挺巴活动被点名,华小的情况也应该受指责。

怎么能够将华小生的耍刀弄枪,与挺巴周相提并论呢?若按照他们的逻辑,学生们不能学习中华武术、马来武术、跆拳道,以及剑术等,因为这统统都有“暴力元素”,真的如此吗?除非智商有问题,不然怎么会无法分辨,学习和模仿,以及场景的不同啊!

挺巴周的准备不足,导致荒腔走调,各种不应该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,真的很可惜,也很心痛。

Author

  • 蓝志锋

    70后,媒体领域工作超过20年。16年任职《南洋商报》与《东方日报》,以及纸媒数码平台,从记者到主管,后为电子新闻主任,拥有丰富的时政新闻采访经验,也曾多次外派他国采访。2017年转战广播领域,参与全马首家中文财经资讯电台CITYPlus的节目和内容制作,并且主持新闻评论节目《主编点新闻》和《主编点头条》。他是《东方日报》、《中国报》、《新生活报》和新加坡《新明日报》专栏作者,也是不同媒体的常客时评员。他相信媒体应扮演第四权角色,参与历史、见证历史,记载历史。

    View all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