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李梓晨
时隔逾60年,前首相敦马哈迪在最近接受前卫生部长凯里访问时,再次提及他于1960年代末所撰写的《马来人的困境》一书。
马哈迪在书中叙述了很多但是马来人所面对的问题,在那个时代背景下,他担心马来人会因为大量华人和印度人的“入侵”,渐渐失去主导权,在马来西亚没有地位,就像新加坡一样,马来人失去了主导权,让其他族群占据新加坡。
他在访谈中,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和看法,认为马来西亚是马来人的土地,也说马来人不应该知足于眼前拥有的一切,要学习累积财富和刻苦耐劳,才不会被社会淘汰。从新经济政策开始,我国在政策上多年来都不乏扶持及保护土著的政策,包括固打制和土著经济政策等,让马来人也能与其他种族平起平坐,甚至超越其他种族。
尽管凯里和沙里尔都在节目中透露这些政策确实扶持了不少马来人,但在马哈迪的眼里始终不够,他仍然觉得有很多马来人落于人后,没有分到一杯羹。但是这些所谓“落于人后”的马来人,真的想这么“卷”,需要刻苦耐劳,一直和别人攀比吗?
马来西亚土地肥沃,天然资源充足,在自家的土地拥有椰子树,可以随时摘采来吃,可谓不愁吃喝。在很多来自内卷社会的外国人,尤其中国人及台湾人,都觉得马来西亚是个松弛有度的国家,适合居住生活。在这样完美的条件下,或许马哈迪就别强人所难,一味地要求马来人往死里卷了。
访谈中不难发现马哈迪的“一言堂”本色,只要有看不顺眼,没有按他意思做的领袖,都会一一被他挑剔批评,甚至想尽办法让他下台。他没有让其他人发挥的机会,只想他“钦点”的领袖成为傀儡。经过了半世纪的洗礼,心里不禁想问的是,在这科技日新月异,社交媒体崛起的年代,马哈迪所相信的那一套理念,是否仍适用于今时今日的马来西亚?
马哈迪在第15届大选上阵浮罗交怡,其所领导的斗士党更全军覆没。由此可见,人民已认为他的那一套已不管用,只是这位高高在上的老人家仍然无法接地气,甚至责怪人民只是“向钱看”,支持有派钱的政府。
另外,马哈迪在访谈中甚至提及印尼及泰国的同化政策,认为印尼的同化政策奏效。但是东南亚各国在历史脉络发展下都有不同的发展,无法相提并论。马来西亚发展至今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多元及包容的特性。
通晓多种语言成为了现今社会上谋生的优势,这一点在马哈迪首次任相时应该也有所领悟,才会有宏愿学校的概念。但如果“宏愿学校”只是流于表面的国小、华小和淡小共用同一片校地,只以单一语言学习,那将是毫无意义的政策。
假设宏愿学校的课纲有别于其他学校,涵盖马来文、华文、淡米尔文,甚至爪夷文,及其他原住民语的多种语言,让学生们自由选课,各族从小相互理解,各族共存共荣,才能促使国家进步发展,迈向强国之列。
观看其他影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