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黄奕达

马来西亚华人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去发展母语教育,是十分难得的,因为相比起临近国家,华人同样为少数民族的印尼、文莱、泰国、缅甸、柬埔寨,华社是必须被同化才可获得公民权(使用当地的名字和没有母语教育体系),而在华人为多数民族的新加坡,国语是马来文,官方语言是英语,没有华校被留下。马国华社的特别待遇,不仅是区域仅有,相比全世界有华人移民的国家相比,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。

也就是因为马来亚开国之初采取相对宽松的公民权条件,并把各族母语教育的保障做好,才会有马来西亚这个中国(中华民国和人民共和国)以外,中文教育最完善的一个国家。然而,马来西亚的各族母语教育,会不会如马哈迪这类土著权利至上的人所指出的,造成了国民不团结?我觉得一半一半:各源流母语教育占了一半导因,如马哈迪之辈占了另外一半导因。

Independent VS Type C

独中,其实是私立中文中学,在马来西亚的统称。马来西亚不是只有中文私立学校,但是只有中文私校巧立名目,取了一个“独立中学”的名堂,这里头,你能说没有意识形态的抵抗意味吗?Private School,为何要和Independence 挂钩?那就必须看回去独中的历史了。

独中,简单说,就是拒绝了加入国家教育体系的华文中学,而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,其实很多都是抱着忐忑不安的防人之心加入国家主流教育体系的,在北马,他们的做法是:在学校土地拨出部分建筑物,一地两校,同一家学校分别出现独中和国民型两间行政独立,但是董事局是一脉相连的学校。改制的学校,由于拒绝上缴土地给政府,所以并非如许多华教人士所以为的:得到全津贴,很好命。土地拥有权不属于政府,只能说是私校,这逻辑没毛病,但是由于当年的政府要收编各源流学校政策成功,各种协商妥协后,国民型学校得以保留自己的董事局和土地,政府提供半津贴,而非国民学校的全津贴待遇。国民型华中 =Type C 国民学校,这样你们明白土权份子心里的疙瘩是type C的由来了吧?

而拒绝冒险的华中,决定自己走自己的路,联名“独立”中学。拒绝“被收编”,其实说穿了就是很在意的是学校必须用国语教学。拒绝了成为政府学校,就意味着失去政府津贴。于是,华文独立中学,就开始了他们的讨钱民族大业。

我们看看李梓嘉拒绝加入国家队后,以自由人身份打羽球,那是他厌倦被国家队约束的表现吧,当然拒绝后他不再享有国家队底薪,津贴,那是肯定的,不然纳税人你我也会不高兴吧?但是小李子自力更生,自己找赞助商,自己养自己,自己报名参加各种国际赛事,没有要过大众资助,所以我们纳税人完全没意见。这就是“独立”。

然而华文独中不是完全自力更生的学校,他们主张的是羊毛出自羊身上,为了捍卫“全”母语教育(先不探讨有没有必要),所以独中的单,华社来买账,这是华教的底层逻辑。可是这是民办教育的机构该有的思维吗? 宗教学校的确有向教徒募捐的,难道说国际学校就要跟国际(非本地户籍)人要钱办校?关于学费,独中说他们要的是可负担学费,甚至还给清寒子弟助学金,所以不要我们指望他们用学费来自给自足。所以,独中只能跟社会要钱?

独中的精致穷

华教那么多成功企业家在领航,独中还是越搞越穷~~这种穷的定义是很主观的,你赚三千块钱每个月花两千八,你是穷人无疑;你月赚三万块钱,但是每个月吃好住好还可以旅行购物体验生活,每月开销六万五,你这叫精致穷。

说得头头是道,因为没有政府资助,没有高额学费来源,独中一辈子都在喊穷,华社捐了多少年了?独中建设完善了吗?没有。华教发展哪会有完善的一天?今天十所独中大楼各自落成了,还有数十家没有,等后面数十家的新大楼开始打地基了,前面十家告诉你他们设备残旧了,要升级,然后增添什么投影仪,学生人手一架iPad,电脑教学设备按年升级,全校冷气,奥林匹克级别泳池,天文台,独中里面各种升级工程,形象工程,白象工程,年复一年不懂造福了多少不公开竞投的“华资”小公司,独中对钱的需求像个无底深潭,可是钱有花在刀口上吗?

敢问西马那么多独中都有自己的奥林匹克级游泳池,独中这些年,出了几个国家队泳将?

敢问每年独中花了多少钱在吹冷气上面?冷气会提高学习能力,造就更多国家人才吗?每天每间课室都在吹冷气,电费一定很高(电费利率计算是超过一定是用量就会暴增收费的),谁买单?

敢问独中里面大大小小的各项工程,敢不敢公开招标,列明开销,公布账目?

不是说独中就是华人的共同资产吗?现在“股东们”想查账,要去哪里看?

每当问起这些问题,独中原教义信徒就会攻击国民型中学,说那才是资源充沛

「那是全津贴学校,好命学校,」

「独中是每分钱都珍贵的民办教育机构,你们不爱可以,但是请不要伤害~」

在国民型中学没有政府全津贴,很多资源也是吃紧的,国中校长出到去外面被独中体系的机构白眼,排挤,可是国民型中学去筹款,拿到钱也是左手来右手给了独中的户口。这就是他们口中的国民型好命。是不是大家该去看看国民型学校的校舍多么残旧,桌椅数十年没有换过,只有图书馆和教员休息室有冷气,几个学生共用一部很多年没有升级的老电脑上数码课?

没有持续经营概念的民办机构

其实,华教里面那么多大慈善家,大企业家,他们没有听说过“基金”这种金融手段吗?其实如果三十年前募捐得来的钱去成立一个发展基金,用钱滚钱,用基金去外面投资赚钱,赚到钱拿去分红给学校发展,今天就不需要跟大众要钱了。这个永续经营的途径真的没有实践的价值?人家世界富豪都是这样去搞定遗产分配和家庭成员生活开销的,独中真的要否定成立基金这件事的功效?那天不是有家独中搞义卖会筹助学金基金会么?那么为什么不搞一个建校基金会永续钱生钱?

那当然是有其考量的。

Milo tin 运动背后的沉没成本效应

民主行动党是筹款高手,他们由最初的没有钱,到后来的有点钱,到今天的有钱有权,他们还是时不时拿出他们的Milo tin, 连富甲一方的李家媳妇和过气CEO被判罪罚款,他们也还是拿出Milo Tin去不要脸地跟民众筹罚款。

你们认为那是为了什么?

当然是精心计算拿捏过的共情陷阱。是的,当你投了钱进那个几十年不衰的milo tin, 你就等于投资了他们的斗争,无论斗争是什么。当你一次次投入了真金白银,哪怕是一叠的蓝钞,还是紫钞,重点不是钞票面额,而是你的参与感与投入。这种参与感一旦建立了,你日后就会成为运动的护法、支持者。任何质疑运动的人都会被你敌视,都会被你当作是不祝福还投石头的混蛋。

一个运动,必须要有资金,但是更重要的不是先去搞钱,而是去搞共情和增加群众的沉没成本:你一单投资过那个运动,你都会想运动成功,开花结果,这道理就像你看球赛直播,保持平常心的人无论谁赢球都无所谓;选了一队来支持的人会看得很投入;而赌球的人,则是会随着每一颗进球而狂呼尖叫呐喊的。

华教是教育的教,还是宗教的教?

今天的华教,啊,我更正,应该是今天的独立中学教育,已经成为了一小撮长期投入资本的华人信仰上不能侵犯的存在。无论独中有什么做不好的的地方,都会有狂热的信徒出来洗地,护教,要大家不去看不好的,只准大家看好的,说好的,你可以不祝福但不可以伤害。

这是什么狗屁?

如果独中要钱的时候,就会说「独中是整个华社的共同财产,华教是大家的共同事业」,那么就不要在被批评的时候说「你们没有念独中的,肯定不会想支持独中的人,你就没资格说三道四,独中是我们自家的,外人闭嘴!」

Author

  • 本是音乐人,却因为数年前参加了街头运动而开始关心政治动态和时事分析。活跃于Facebook撰文,文风犀利直接,立场鲜明,爱黑色幽默,又不怕得罪人,再加上长发形象,被朋友们戏称为 "魔教教主",就索性用教主的代号活跃于社交媒体书写政治和时事评论,偶也作分析,目前经营着 "教主是我"(政治和时事为主)和 "风花雪月的教主"(软性话题、社会课题、人际关系为主)Facebook专页。擅长从独特视角说出许多人不方便说的逆风内心话。

    View all posts